名师研究之:「学姐」胡明道
胡立根
自身体验真明道,马路聊天悟众生。
学长语文留史乘,深层价值启来人。
一、成长之悟
胡明道老师于1959年武汉市一女中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学语文,从此在三尺讲台耕耘四十多年,成为「学长式教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成长为一代语文名师。从她的成长,我们可以悟出:
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自身的语文学习体悟教学之道
胡老师是高中毕业直接留校任教的,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科班出身,在80年代首批职称评定过程中,有人甚至曾因为她的学历较低而写匿名信。然而,恰恰是这位非科班出身的高中生,超越了多少科班出身的名校高材生而成为一代名师。其实,非科班而成名师的语文人,绝非个例。语文教学界曾经的三面红旗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如此,本套从书中的赵谦翔、李胜利也如此。许多低学历而又富有敬业精神的语文老师,为了适应自身的教学,为了克服自身的不足,于是他们努力自学,恰恰是这一自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了语文学习的真正体验,让他们悟到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为什么是胡明道提出了学长式教学?她的提出学长式教学,她的研究学法,就是基于她的两个特殊:特殊的身份——「一个留校的真学长」;特殊心态——「永远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学习的学长」。她就是以一个「学姐」的语文学习体验,来启发引导学弟学妹们:「从1993年起,我们就开始了对学习科学的研究,用了整整半年时间,总结了我自己这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7万字的《语文学习100窍》。」胡明道的成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也许其主要的成功原因,应该就是她将自己的语文学习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胡明道,并非「胡」明道,实在是因其以「学姐」的身份体悟语文学习而终「明」语文教学之「道」!
春江水暖鸭先知——调研学情、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读胡明道,不能不注意她那「聊天室就设在马路上」的学习调查法。也许因为自己是高中毕业,走上讲台时跟学生没有距离,特殊的身份使她与学生形成了特殊的亲近关系,上课时学生努力挺她,下课后,「他们可以抓着我跳橡皮筋,逮着我抓布籽,围着我谈电影,挽起我的袖子比手劲。」甚至学生成为了铁哥们,由此她养成了和学生聊天的习惯。在聊天中,她知道了学生习惯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知道了课堂上哪些需要老师讲解,哪些需要学生动手;知道了学生需要什么。且听她真诚的感激:「如果说,今天我还能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点贡献,真的感谢当年的这些学生,是他们,促使我对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进行探索。可以说,我在他们的成长中发展,他们在我的发展中成长。」是啊,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了解「书」当然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但如果我们是教学生,那了解学生,了解学情,走进学生的心灵,无疑是我们天字第一号的任务。
愿把金针度与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方法」上
胡明道的成长,1993年应该是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她开始了对于学法的研究。其实胡明道对于学法的研究,可能实际更早,比如她1982年的两篇论文《我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名着的》《我如何指导学生记日记》,这些显然是学法的指导。也许正是因为在她的教学与研究中体现了不少学法研究与指导的成分,才会在1993年接到「全国学法研究会年会「的邀请,讲一节示范课,做一场报告。在当年的报告中她说,「在单元教学的『讲读课』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以起到对其他两类课文的引领作用。在解决课文难点时,不妨让自己『进入学生这个角色』。」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胡老师正式进入她的「学法研究」专题,完成了《语文学习100窍》、《中学作文操作词典》等近100万字的编着,撰写了一系列学法研究论文。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构建起了她的「学长式教学」,才最终成就了名师胡明道。
其实,在语文这里,学法可能远比教法重要,或者说,教法必须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之上。一个语文老师,不研究学生,不研究学法,他也许能成为一个语文学者,但永远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二、理念之思
胡明道老师的理念,主要在于她的学法研究并最终体现在她的「学长式教学」法上。1998年7月,她首次在全国提出「学长式教学观」,后经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中心立项为「九五」重点课题,吸纳了全国23个省、市近200人参与研究。1999年开题,02年4月结题。
品读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法,至少可以发现其如下几层价值:
显性价值。
学长式教学的主要显性价值,就是它带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因为是学长,教师就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它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帮扶作用,引领作用,组织作用。如果说教师有所展示,则展示的是教师学习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这样的语文教学,着力的不是当前的文本,而是通过当前文本的学习而学会学习。这样的语文教学,将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放到了学会学习上,课堂的重点由「教」变为了「学」。学长式教学其课堂教学的评价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是否教了某项具体的知识,而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规律是否被顺应,教与学在心理层面上是否完全接轨,学生是否参与学习了,是否学会了,是否会学了,是否动情了。所以,它是由侧重「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向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的转变,在这一点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在同时代,应该是一种突破。难怪全国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收集有关教改案例时,会对该课题的思想观念有所吸纳。即使在新课程进行了近十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有其指导意义。
潜在价值之一: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由于是学长,不是先知的训导者,讲解员,不是指挥者,而是引路人。学长式教学在理论上强调,「教师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学习,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时刻注意与学生心灵沟通,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生活。」那么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民主课堂,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转变。
之所以说它是潜在的价值,就是从其教学案例来看,这一观念似乎也并未贯彻到底,学长对学弟学妹的牵引过多,大多还是一种主导者的角色。在这里,学习的民主实际上是不彻底的,看来这「学长」还是一个强势的学长。这里,学习方式其实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过,尽管实践中没有贯彻到底,但也不影响其价值,因为这种倡导,在观念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潜在价值之二:重视课堂生活。
「学长式教学」认为课堂教育即「生活」。既然是生活,那当然是以学生为主,而且应该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是学生可以自己做主的一种生活。「课堂生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她告诉我们,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一段过程,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课堂生命体验。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其体现仍然不够,但在胡明道先生的同时代,无论是其理念还是其实践,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潜在的理论价值:
这一观念的深层的理据在哪里?胡明道先生语焉不详。其他科可不可以学长式?也许也可以,如艺术体育。但是如数理化等,用学长式教学也许效果会要差一些。如果我们深入寻找其特殊规律,可能会发现,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观,对于语文教学其意义重大。
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不是知识性学科,而是能力型学科,它不是以知性为主的学科,而是以悟性为主的学科。其他学科都是入门学科,而语文,尤其是中学语文,是人生母语学习的高级阶段,高中则是最高级阶段。在中学语文这里,老师与学生的差异度比起其他学科要小。比如其他学科,在学生进入学习之前,对于学习内容,你是全知的,而学生则是全完陌生的。而语文则不是,在任何时候,你只是比学生多懂得了那么一点,学生的思考可能并不比你差,学生的创造可能并不比你差,学生的理解也并不比你差多少。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老师,你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而小学则不同,小学语文老师,可能比学生要高明些,师生的差异度要大一些。任何学习,进入到最高级阶段,其师生的差异度就会明显缩小,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什么呢?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似乎就是在回答这一问题。这应该是胡明道学长式教学的深层次价值。
三、绝招之选(学他几招)
绝招之一:马路聊天室。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那就学学胡明道先生的「马路聊天室」。作为「学姐」的胡老师,她能完全融入学生之中,「住在我家附近的几个铁哥们,更是一定要等我从食堂打了饭后一起回家,边走边聊。马路上的聊天习惯就这样养成了,很多不曾预料的精彩调查也就在这习惯之中完成了。」利用一切机会亲近学生,了解学生,那你一定会是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绝招之二:情感保鲜法。如何防止学生上课的审美疲劳或者说是情感疲劳?听听胡老师的当头棒喝:「你有没有对你们的情感,我是说你和你的学生们在教学中建立起来的情感进行过维护、经营,以使它长久保鲜呢?」胡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新鲜感,撩拨学生的心理期待,形成学生新的兴奋灶,她的课才会那么迷人。
绝招之三:专题逐个来。我们常想一夜成名或者一鸣惊人,胡老师的成功是有一个个小专题积累起来的,看看胡老师所做的专题吧:77年到83年,「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如何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1983年到1986年,如何艺术地教读小说;1986年到1988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988年到1992年,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1993年到1998年,语文学习科学。这些小专题的积累到最终1998年到2002年,水到渠成地完成学长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