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30年的教育变迁

那时 ,

一个村小学只有两位民办教师只开两门课;

如今,

课程丰富老师专业城乡差距也在缩小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教师节的开端。「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下面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当时教育的真实写照。

今年,我们将迎来第32个教师节。回头望去,中间隔着30多年 。

在这30年中,聊城的师资队伍,也随着整个教育大背景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如今,教师队伍总量增加了,学历层次有所提高,年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

一个班里两个年级一位老师

成为历史

「我上小学的时候 ,板凳都是自己带的。课程不是语文就是数学 ,要不就是自习。」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是1980年出生的,老家在茌平,小学是在村里上的。当时的村小学只有一排房子,其中有两个教室和一间老师的办公室。

刘先生说,那时候,村里的孩子上的都是复式班。一年级和三年级一个班,二年级和四年级一个班。上五年级得去附近的一个村子,离家有二三里地。

「学校只有两位民办老师,一个老师教两个年级,上所有的课。」刘先生说,其实,那时候课程也比较单一,正常上的课只有语文和数学。老师给一年级孩子上课时,三年级的就写作业;给三年级上课时,一年级的就上自习。

在他的印象里,上了五年小学,老师就教过一首歌《我的祖国》。刘先生说,那时候 ,自然、地理在课程表上没有,平时老师也不讲。等到一个学期快结束了,老师集中划一划重点,然后学生搬着板凳去操场上背。

「三年级的时候,自然一本书的重点,老师让用一星期的时间全背过 。」刘先生说,那是让他至今难忘的一周,每天都很不安,担心答不上老师的提问,过不了关。

幸运的是,刘先生到镇上上初中的时候,各门课都能正常上起来了,也有了专门的音、体、美教师。

一年年过去了,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村上的孩子开始到附近的联校去上小学。原来的村小学,现在是村民开会的地方,也是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地方。

让刘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女儿上学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刘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女儿正在聊城城区一小学读五年级,不但课程开得正规、丰富,老师也很专业。

而且,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得更为直观,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那么单一。

总之,多年来,聊城的师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一组数据是有力的证明 。

2015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聊城市小学生师比19.89,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8%;初中生师比12.32,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39%;高中生师比14.86,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63%。

据了解,到2015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10.11万人(不含技工学校),比2014年增加了2.65万余人。

全省教师队伍总量增加了,学历层次有所提高,年龄结构也得到优化。全省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占67.1%,高校教师中45岁以下占71.6% 。

教师大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一个项目一年培训19次

274名教师长了「本领」

2016年7月12日,山东省农村义务教育音乐、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高唐送教活动终期汇报演出,在高唐县民族实验小学多功能厅举行。

原来,2015年7月,高唐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十四个农村义务教育音乐英语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工程试点县之一。

省派志愿者团队,通过送教下乡、连续培养的形式,对高唐县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学科教学技能培训。

这次培训,高唐全县共有274名教师参加,其中音乐教师121名、小学英语教师153名。

通过一年来19次送教培训,16名键盘零基础教师、24名舞蹈零基础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对比前测和中测成绩,键盘技能提高率98.8% ,声乐提高率95.18%,舞蹈提高率96.39%,英语教师提高率95%,有的老师分值提升20多分,全体参训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得到了全面大幅提升。

老师们利用培训所学,丰富创新课堂授课形式,原来的乡村学校音乐教师上课只是教唱歌,经过技能培训之后,音乐老师开始在课堂上弹琴伴奏,加上舞蹈动作,音乐课变得更生动形象 ,更受学生欢迎了。

还有的音乐老师,培训过后就开始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活动。本次技能培训,激活了全县的学校音乐社团活动。

高县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和发音准确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再也听不到带有浓重「高唐味」的英语发音了。

教学中,志愿者传授先进的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使参训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教学的维度更加宽广,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组织开展各种活泼的游戏,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了。

其实,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每年寒暑假教育部门都会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

记者了解到,东昌府区教育局每年都会加强对新教师的学习、指导、交流、培训和检查,加快其教师角色的转变,逐渐锻造他们向骨干、名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同时,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名师带徒」和名师带动骨干教师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则保证了每个学科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型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讲授,形成了优质课程资源 ,供全区乃至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借鑑。

2015年,聊城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开展市级培训,培训人数达2000人,包括农村教师培训示范项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示范项目、名师名校长高级研修项目。组织远程研修 ,培训中小学教师5万人。选派572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培训。省级送教下乡培训教师1086人,市级送教下乡培训教师7562人。

教育界人士坦言,各种教师培训活动,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缩小城乡师资配置差距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今年全面推开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每年充实教师的数量必须大于自然减员数量,并纳入教育综合督导。2015年,全市共补充教师1394人。

为补充教师队伍,2016年,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68人,报名人数2047人。同时,各县(市、区)的招聘也各自展开。

而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满足全县教育系统化解大班额工作的需要,东阿今年从全县中小学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选聘了70多名教师。所有超编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教龄三年以上的,经编制所在学校同意后均可参与选聘。

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东昌府区2016年招考教师219人,录用聘用制工作人员180多人,为教师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

为了缓解教师不足、特别是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压力,东昌府区与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 。聊大音乐学院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派教育研究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定期派音乐专业学生到中小学实习支教。

发挥城区学校专业优势,聊城四中组织美术教师在完成本身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分三组到9处农村中学,利用「选课日」活动时间,对选学美术的学生开展美术教育,助推东昌府区农村中学开展美术潜能学生培养 ,缓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师资结构短缺的压力。

其实,2015年,聊城启动了第十五批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支教总人数已突破9000人次,分赴8个县(市、区)的20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的现象。

目前,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的实习支教双提高工作,由省统一统筹安排,除聊城大学外,聊城市与山东师范大学进行了接洽,初步的支教人数已经协调完毕。

为稳步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今年全面推开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及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如此,可逐步缩小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督促试点县不断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推开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区域人」,逐步实现统一管理教师编制、统一政策导向、统一考核办法、统一工资待遇、统一退休管理和服务。

编制核定向农村学校倾斜,进一步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机动编制政策,全部用于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学科教师,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

根据解决大班额问题需要,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目前 ,核编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等待编制部门核准。(记者刘敏通讯员郭敏)